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机构» 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概括介绍 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科研成果

  现为我校五年制、七年制、留学生开设《中医学导论》《中医体质学》、《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方法》,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中医体质学专论》《中医体质学概论》《中医体质与方剂的应用研究专题讲座》《中医体质学的临床与健康管理应用》课程。

  曾获得北京市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第一名、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中医体质学》:本科生公共选修课。《中医体质学》作为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教材,已在全国19所中医药院校开设。该教材的编写,适应学科的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面向新世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为中医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带有标志性的新成果,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新的突破。本课程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体质的形成与分类、体质生理与病理、体质诊断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等系统论述,实现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体系。

  2.《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方法》: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对东西方文化、思维特征进行比较,系统讲述了中医理论的哲学与人文基础、中医理论的构建原理、中医临床及用方用药思维模式等,并紧密结合临床实例,对当前医学研究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指导其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

  3.《中医体质学概论》:硕士生专业课。在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医体质学》课程的基础上,为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医体质学概论》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医体质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与阐析,使研究生系统掌握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创新有新的认识,并对生命科学产生新的认识。强化研究生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科研思路与方法,掌握体质辨识方法等实用性内容。

  4.《中医体质与方剂的应用研究专题讲座》:硕士生专业基础课、博士生选修课。在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医体质学》课程的基础上,为中医和中药专业研究生开设《中医体质与方剂的应用研究专题讲座》课程,旨在通过对体质辨识、体病相关、方体相应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的介绍与阐析,贯彻辨体用方的思想,强化辨体论治在个体医学、健康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中医和中药专业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上从“方-病”、“方-证”的思维角度,转向“方-体”的多维角度。

  5.《中医体质学的临床与健康管理应用》:博士生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面向中医专业博士研究生,围绕“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和“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介绍体质辨识应用于临床、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以培养博士生将中医体质理论进行转化应用的能力,拓宽科研思路,策应健康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

  6.《中医体质学专论》:博士生专业课。本课程面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医体质学5个研究方向(①中医体质理论与原创思维研究;②体质分类与体病相关机制研究;③基于体质的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④体质干预与体质方剂学研究;⑤中医体质学派传承研究)的研究进展,反映目前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中医体质理论与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相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培养博士生应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科研的能力,挖掘创新潜力。

  7.《中医学导论》:本科生公共选修课。《中医学导论》是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通过界定中医学的概念与内涵,明确中医学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文化属性,明晰中医学的发展轨迹,概述中医学的基本内容,比较中医学原创思维的特质及其与西方思维的不同,突显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特点及基本认识,突出中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应有的地位,倡导中医学的医德医道,彰示中医学的教育学习特色。

  本课程旨在填补目前本科教材缺少“过渡教材”的空白,对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起到应有的指引、启迪等作用。通过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思维方法等进行系统介绍与阐析,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展历史、学术成就,明确作为一名中医应具备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思维。

  主编教材目录:

  1.王琦主编《中医体质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王琦主编《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方法》讲义,2008年

  3.王琦、倪诚编著《中医体质方剂学》讲义,2010年

  4.李兴广、倪诚主编《中医学基础概论(下)》,学苑出版社,2008年

  5.王琦主编《中医未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