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基础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2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由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综合应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

  1981年该学科首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1986年首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点,2000年首批确定为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确定为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单位、“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目前学科现有成员近百人,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主编和副主编国家统编教材及其他专著多部。目前已形成以著名专家为核心、高层次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及层次齐全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牛建昭: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药抗器官纤维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委员、生命科学二部副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解剖学报》副主编及七个学术期刊编委,特邀专家。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从事科研、教学、妇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曾两次赴日本研修电镜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组织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器官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分题)及卫生部、科技部(新药开发)、人事部(回国人员)、教育部(博士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课题。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及日本世川医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是二类中药新药—绞股蓝总甙片的主要研制者。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公开发明专利2项(第二发明人)。主编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廿一世纪课程教材《组织胚胎学》和研究生教材《细胞分子学与疾病》,参编研究生教材《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另主编、主译学术专著5部。指导毕业硕士12名,博士18名和博士后1名。发表论文106篇。